在全球核安全格局的敏感棋盘上,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的表态再次搅动风云。他在启程前往苏格兰前突然发声,呼吁维持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中设定的美俄战略核武器部署上限,并直言若取消核武限制 “麻烦就大了”。这一表态背后,是美俄核军控体系的摇摇欲坠牛牛策略,更是可能波及全球的战略连锁反应 —— 而中国,早已被这场博弈悄然锁定为潜在目标。
作为美俄之间最后一项有效的核武器控制条约,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的命运关乎全球核平衡的 “最后保险丝”。这份 2010 年由奥巴马政府与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罗斯签署的协议,2011 年正式生效后历经一次五年延长,将于 2026 年 2 月 5 日到期。其核心条款构建了清晰的核威慑边界:将两国可部署的战略核弹头上限压缩至 1550 枚,较 2002 年《莫斯科条约》削减 30%;洲际弹道导弹、潜射弹道导弹等运载工具合计不得超过 700 件,未部署运载工具上限为 800 件,配套的核查机制更确保了规则的约束力。尽管高超音速导弹、核鱼雷等新兴武器未被纳入限制牛牛策略,留下技术漏洞,但在冷战后数十年的核军控进程中,它仍是维系美俄战略互信的关键支柱。
展开剩余64%如今这根支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。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牛牛策略,让俄与西方的关系降至冰点。自 2023 年 2 月起,美俄先后暂停执行条约条款,核查机制名存实亡。对俄罗斯而言,北约持续东扩与军援乌克兰的行动,使其愈发坚信核武库是制约西方的 “最后底牌”。普京近期下令加速建造战略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的举动,更释放出明确信号: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,俄罗斯难以接受对核运载工具的硬性限制。当核威慑成为对抗北约的 “压舱石”,普京政府显然不愿轻易为其套上枷锁。
特朗普的 “不祥预感” 恰源于此。若条约到期后失效,美俄将失去核力量扩张的最后约束,可能引发新一轮核军备竞赛。双方现有约 1550 枚部署核弹头的平衡被打破后,全球核威胁等级将显著升级,这正是特朗普急于推动条约延长的深层考量。但现实困境在于,俄罗斯对西方的信任已严重受损 —— 美国此前在破坏军控体系上的动作,让普京政府对 “条约枷锁” 充满警惕。即便从战略理性出发,俄方或许不愿彻底放弃核军控框架,但在北约持续施压的背景下,其妥协空间已极为有限。
这场博弈的涟漪,正悄然向中国扩散。事实上,特朗普任内就曾试图将中国拉入美俄核谈判,企图以 “大国核均势” 为名,压缩中国核政策的自主空间。尽管中方以核力量规模与美俄不在同一量级为由明确拒绝,但这一图谋从未消失。如今特朗普重提条约延长,若美俄谈判重启,不排除其故技重施 —— 通过炒作 “中国核力量增长” 等话题,强行将中国纳入军控体系,削弱中国的战略威慑自主性。
在全球核安全架构脆弱化的当下牛牛策略,中国的立场至关重要。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、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政策,既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石,也是对全球战略稳定的贡献。面对可能被卷入美俄核博弈的风险,中方需保持高度警惕,坚决拒绝任何损害国家核心安全利益的 “捆绑式谈判”,同时推动构建更公平、合理的多边核军控体系。毕竟,全球核安全的维护,从来不应是少数国家的 “棋盘游戏”,而需要所有核大国秉持真正的战略远见与责任担当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红腾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